客服电话: 400-890-1106

学信科技家庭教育系列——“麻烦”怎么多起来?(12)

2015-12-18 10:35:09

 随着孩子的成长,他们的身体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在增强,爸爸妈妈以为再也不用眼珠追着孩子转、时刻担心孩子出状况了。然而,当家长刚刚以为能腾出手来忙点别的事情,却发现意想不到的“麻烦”多了起来。这时候,父母需要停止忧虑、耐性观察,你会发现原来孩子的偏差行为只是为了“获得注意”。

480_360_pps-000.jpg

场景二   “人来疯”的奔头儿

奔头儿妈妈多年不见的大学同学周末来家里拜访,妈妈和客人在客厅里又说又笑,聊着过去在一起的故事。这时候,奔头儿跑过来拉着妈妈的手,说:“妈妈来看,我的积木搭的怎么样?”妈妈看一眼,敷衍地说:不错、不错!。一会儿,奔头儿又来了,趴到喝茶的桌子底下,爬来爬去地向妈妈求救:“妈妈,我的画画的大橡皮不见了,帮我找找!”妈妈有点

 

烦了,“起来起来,桌子底下哪有橡皮呀?那怎么办呢?好好好,明天就去买。”又打发走了。可是还没完,奔头儿一会儿又回来了:“妈,我这个绘画本被明明撕坏了。”妈妈把孩子领回她的房间,压低声音,不耐烦对她说:没看见家里有客人吗?怎么这么不懂事?!本坏了再换一个。好好做自己的事,不许再跑出来了。

孩子总是尝试每一种行为是否能够达到某种目的,得到父母的注意。孩子其实并不懂得这种行为的正确与否,只要能够有效的达到目的,就会保留这种行为并形成习惯。因此父母的回应恰当与否决定了孩子是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还是“偏差行为”习惯。

孩子在幼儿期行为发展之初,通常会采用合作性的行为去获得父母特别的注意,如果他成功的达成目的,那么他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好的孩子,甚至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,但过多也会产生吹毛求疵和害怕失败的倾向。通常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各种能力的发展,父母渐渐会对好的行为习以为常,认为“事情本应如此”,因此,这时候孩子的一些积极的行为往往得不到肯定和强化。

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,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。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,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。例如,“人来疯”的孩子,往往是平时父母或者过于严厉,孩子或者对孩子关注比较少,因此孩子乘着父母不便发脾气的时候,乘机来夸张的表现自己,满足表现欲,获得注意。父母如果因此特别留意孩子,那么日后孩子可能会再以相同的行为来求得注意;如果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来回应孩子,这可能会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,因为有些孩子觉得,即使得到的是负向的关注,也比被忽视好。 

当孩子出现经常出现人来疯,家长应对的重点是,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,会获得关注和得到赞许。在平时试一试这些方法:1、满足孩子的表现欲,鼓励孩子积极的表达自己,比如在见到客人时有礼貌的问好、向客人介绍自己;2、引导孩子以适当的方式与陌生人交往,比如展现自己的才艺,交谈一个关于自己小话题、在学校的故事、阅读的书等;3、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,培养孩子的自制力。当孩子企图以不恰当的行为来获得父母的注意时,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,“视而不见”是一种应对方法。要明白,父母对孩子的 “关注”,绝不能在孩子刻意要求得到的情形下给予。

     因此,家长还应该学习正确的鼓励孩子,而不是滥用鼓励。有意义的鼓励方法应该鼓励孩子行为的过程,鼓励孩子与自己之前的行为相比获得的进步;鼓励孩子要关注孩子的行为的内容,对孩子做得事情进行具体评价:“我看到你今天写作业的时候一直坐得很端正。”“我发现你最近坚持锻炼身体。”相反,泛泛而谈的表扬只能使孩子更加关注自己给别人外在形象,而更加在意别人看自己的眼光。

热门动态